历史机遇与现实难题交错 港口业破局突围看“内功”
来源:
|
作者:中国水运报
|
发布时间: 2019-04-09
|
3091 次浏览
|
分享到:
近期,中国港口行业迎来了2018年年度报告集中发布期。初步统计,港口类上市公司中已有上港集团、宁波港、日照港、大连港、厦门港务、广州港等公司公布了财务年度报告,锦州港于1月份发布了2018年年度业绩预增报告。
匡海波补充说,港口企业应将传统的港口装卸、堆存的单一功能,发展为港口装卸、仓储、运输、工业、商贸物流、旅游等多元化的功能,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,苦练内功,降低成本。
记者梳理各港年报后发现,2018年,不少港口已将信息化、智能化作为“练内功”的发力点。比如去年,招商局港口完成“E-Port”二期建设,启用“EDI”平台系统、呼叫中心、大数据平台和视觉化平台等各项平台的集成和服务建设,实现对船公司、拖车司机等全覆盖,并积极推进RTG远端控制、数字化港口建设、全球集装箱大数据分析等项目,大大提升了港口业务科技含量;上港集团力争把集团打造成为全球港口行业科技先行者,聚焦自动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和绿色港口四个方向,提出“科技兴港”战略。2019年,该集团还将不断优化改进洋山四期生产管理系统与设备控制系统,争取用3—5年时间完成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改造;再如天津港,将积极推进智能调度指挥系统、绿色智慧型干散货码头升级等重点科技项目……
此外,匡海波认为,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“限硫令”,或许将让港口企业在2019年处于相对严峻的形势。包括2018年11月出台的《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》,也明确要求未来各大类型船舶均应具备船舶岸电系统船载装置。这也意味着,港口企业还需在岸电设施规划上增加不少投入。
“一艘万吨轮排污量等于5000辆小汽车,港口是排污大户,所以港口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可能会陡增。”匡海波建议,港口要顺势而上,绿色发展,这是港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。